备受瞩目的朝鲜预警机领域,近日再掀波澜:3月27日,朝鲜首架以伊尔-76运输机为蓝本改造而成的预警机,受到了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密切关注。
他亲临现场,登上飞机进行细致的视察,这一举动实属罕见。朝鲜官方媒体亦不吝啬地揭开预警机神秘的面纱,将内部设备公之于众,令人目不暇接,大快朵颐。
▲朝鲜预警机,影像撷自网络
自2023年深秋的微风中,朝鲜的这架预警机便在平壤顺安国际机场的跑道旁,开始了它的蜕变之旅。直至2025年的曙光初现,卫星镜头捕捉到了其改造后的雄姿,宣告着这场历时近一年的技术革新已近尾声。
它身披的,是一顶外形颇具特色的雷达“斗篷”,其上三角形的符号,宛如神秘的预言,预示着其内部藏匿的,可能是与中国空警2000相仿的神秘力量——三面固定有源相控阵雷达。它如同360度旋转的雷达巨眼,每一枚有源相控阵列,犹如锐利的鹰眼,覆盖着120度的广阔视野。
不得不说,朝鲜在这条技术之路上,选择了充满荆棘的征途。早期的预警机,大多采用机械扫描雷达,虽然每次只能锁定一个方向,旋转一圈需时约9秒,数据更新略显缓慢,但胜在成本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被视为新手国家的“入门利器”。
然而,朝鲜此次的选择,无疑是对传统模式的挑战,其背后蕴藏的风险,亦如暗潮涌动,引人深思。
▲朝鲜预警机,摄于网络
朝鲜在预警机领域素无建树,却毅然决然地挑战了技术高峰,直接投身于研制难度颇高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预警机,其步伐之快,令人惊叹。
在技术支撑上,虽以伊尔-76这款俄罗斯研发的成熟平台为基础,但俄罗斯在将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大型预警机完美融合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
目前,朝鲜所能借鉴的,唯有机械扫描的A-50预警机。至于A-100,其技术尚不成熟,普遍观点认为,俄罗斯尚不具备向朝鲜输出这项技术的实力。然而,也不排除俄罗斯暗中协助朝鲜研制预警机,以此作为技术验证的可能。
▲朝鲜预警机雷达罩下,两根挺拔的双垂直支柱静默伫立,宛如守护者般,见证着其背后的技术奥秘。然而,在众说纷纭之中,一种普遍的观点悄然浮现:朝鲜预警机的研发奇迹,背后似乎隐匿着中国的强力技术支撑。
更有甚者,揣测中国虽未明言技术输出,朝鲜或许是通过一条神秘的途径,窃得了空警2000的预警机精髓,进而以此为基石,展开了逆向工程的惊险之旅。
然而,这一切并非易如反掌。预警机的研发,犹如一部精密的交响曲,需要将飞机设计、雷达探测、导航通讯、信息融合、数据处理、电子元器件设计、制造等多个领域的技艺,巧妙地交织融合。
即便内部设备已逐渐揭开面纱,但对于其雷达性能的细节,仍如雾里看花,难以捉摸。须知,预警机并非仅仅是将雷达安放在机身上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着无数亟待解决的难题。
▲朝鲜预警机,其神秘身影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科技密码。其核心,便是那有源相控阵雷达。然而,这颗“明珠”的诞生,却并非易事。
首先,有源相控阵雷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背后却需大量发射接收/组件的支撑。要想让这颗明珠熠熠生辉,就必须考虑其电磁兼容性。而日常的保养维护更换,亦不可或缺。
然而,朝鲜却并无生产这些组件的能力,其来源成谜。若非我国伸出援手,朝鲜只得从第三方手中订货,这不仅存在明显的供应链风险,更使得前期的设计工作几乎难以独立完成。
其次,预警机的雷达罩,如同雷达的“眼睛”,需要使用透波材料制造,以便雷达传出探测波和接收返回波。早期的机械旋转式扫描雷达,其雷达罩与雷达本身同步旋转,制造难度相对较低,只需在雷达罩的部分区域使用透波材料即可。
然而,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其雷达罩的制造难度却大幅提升。这犹如给雷达罩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不禁好奇其背后的技术奥秘。
▲朝鲜预警机内部,图源网络
第三,大型预警机的研制,还需克服众多设备的电磁兼容难题。当有源相控阵雷达释放出的电磁波撞击物体,反射回来的波便由预警机上的滤波分辨器捕捉。
它需精准分辨飞机、导弹等目标,以及各类杂波信号。这些探测数据需上传至综合计算机系统,进行高精度计算,最终在屏幕上直观呈现,并通过指挥链路指引己方导弹或飞机对目标实施攻击。
因此,预警机不仅是探测长空的千里眼,更是空战的智慧大脑、指挥中枢。据美军测算,预警机可将空战效率提升至惊人的30倍以上。
然而,当众多电子设备汇聚一堂,如何避免彼此间的相互干扰,便成为一大挑战。正因如此,全球能够独立研制预警机的国家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简言之,平台研发之难,雷达制造之艰,两者融合之复杂,均非易事。
▲E-2,图源:网络
谈及预警平台,朝鲜所采用的伊尔-76机体虽已趋于成熟,但其加装雷达罩后,飞行阻力至少攀升20~30%,航向稳定性亦随之降低逾50%。
若无资深专家的精准指导,此类改装实难一蹴而就。更甚者,雷达罩的安装还将对垂尾的气动效率造成影响,而垂尾本身亦需确保雷达波的顺畅传播。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气动因素,我们还需借鉴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研发的E-2系列预警机的经验。在那个时代,E-2预警机凭借其持续升级的机载雷达电子战系统、航电设备,以及计算机战场管理系统与高效数据链的辅助,方能至今仍保持其领先地位。
然而,朝鲜的预警机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首先,其电子集成能力究竟如何?能否与其他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系统实现实时有效的数据共享?其次,其生存能力又如何?
在现代空战中,预警机作为高价值目标,其保护措施至关重要。尽管朝鲜军队在战时起飞升空并非难事,但如何确保其生存,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再者,朝鲜军队缺乏使用预警机的经验,其操作水平、训练和后勤保障是否能够满足需求,这些信息仍处于模糊状态。
相较之下,韩国拥有E-737,日本则装备了E-767、E-2C、E-2D等先进预警机,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整体作战体系,朝鲜与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朝鲜恐怕难以在正面战场上与之抗衡。
▲E-737,图源网络
然而,朝鲜自主研发预警机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它如同守护国土的隐形盾牌,不仅弥补了空军力量的不足,更极大地提升了朝鲜对周边环境的侦察与快速反应能力。
若技术突破,这架预警机或许能对美韩日三国联动的空中军事行动构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预警屏障,甚至成为潜在的威胁。
拥有预警机平台,朝鲜或许会持续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从无到有,由弱转强。
尤其是选择以具备三维阵列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为起点,虽然面临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电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制约,服役周期可能因此拉长,但只要后期持续追加资金,未必不能实现量产,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这并非仅仅是象征性的装备,亦非仅仅为了彰显朝鲜的军事野心或打造政绩。它正稳步走向实用化,但这一过程必然需要时间的磨砺与积累。
